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首页 > 农机技术 > 正文
洪泽:鲜食大豆-水稻轮作技术
时间:2024-09-19 来源:洪泽农机推广站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关闭本页

 鲜食大豆水稻轮作模式充分融合了水稻种植与鲜食毛豆种植水旱轮作优势,不仅土地资源可以得到合理利用,又可以互补水稻,毛豆的养分需求、减少病虫害发生,水稻、鲜食大豆栽培中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降低,农膜回收问题也得到有效利用。鲜食毛豆-水稻符合国家稳定种粮面积,符合当前科学、易推广的农业发展趋势,具有绿色,环保,高效等特点,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鲜食毛豆-水稻模式生产过程中,种植户需规范开展种植管理等工作,充分凸显鲜食大豆+水稻种植优势,其关键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播种时间

        毛豆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6月下旬至7月初采摘鲜豆荚。水稻于6月上旬至中旬播种育苗,6月底至7月上旬机插,11月中旬收获。

2 品种选择

        鲜食毛豆品种选择适口性好、外观商品性佳、抗性强、丰产的早熟品种绿宝石、翠绿宝、北风之神、景风早佳、沈鲜7号等。水稻选择徐稻9号等高产、优质中熟中粳稻品种。

3 鲜食毛豆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早播

        早播既有利于延长鲜食大豆的营养生长期,增加营养生长量,提高单株有效荚数,又有利于鲜荚提早上市,提高种植效益。播种期以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为宜。

2. 双垄双行播种方法

        将畦面做成宽1.1-1.2米的畦面,畦高20厘米,沟宽30厘米,沟深20厘米,一畦四行。种植密度肥地宜稀,瘦地宜密,用吡虫林、多菌灵等拌种,阴干后播种,每穴播3-4粒,株行距20cm*25cm左右,一般亩用种量4-5公斤,浅穴薄盖,深浅一致。播种后将地整平,在土壤湿润的前提下,用芽前除草剂喷施一次,铺平地膜并拉紧,四周用土压严实。出苗后,及时于晴天划破地膜防蒸苗。出苗后要及时补缺和间苗,确保齐苗全苗。每穴留苗2株,一般地力每亩留苗1.3-1.5万株。

3. 田间管理

        水分管理:毛豆需水较多,出苗后,应保持田间土壤干湿交替、不积水。在结荚鼓粒前期注意灌水保湿,在鼓粒末期需水较少,忌涝害。
肥料管理: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砻糠鸡粪300Kg、钙镁磷肥25Kg,耙耕整平,使土肥混合均匀。出苗后15天左右、苗高10cm左右,每亩施尿素7Kg5月初每亩施复合肥15Kg

4. 病虫防治

        重点防治地老虎、烟粉虱、豆荚螟等病虫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等高效低毒农药,示范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应用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并实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5. 适时采收

        早熟品种一般都抢早上市,当毛豆开花结荚后25-30天,有80%豆荚充实饱满为采收适期。应在早晨露水未干时采收为佳,采收后堆放不能过久。应及时分级清洗,然后放入冷库速冻以待销售。

4 水稻栽培要点

1. 培育机插壮秧

        根据鲜食毛豆上市时间,倒推水稻育苗时间,培育适合机插的健壮秧苗。健壮秧苗形态特征是:茎基粗扁(扁蒲秧),根多色白,植株矮壮,无病株和虫害。群体质量均衡,每平方厘米成苗1.7-3,秧苗根系发达,单株白根10条以上,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度2.0-2.5cm,厚薄一致,提起不散,形如毯状。充分利用和调节好水、肥、气、热等能影响秧苗生长的诸因素,通过覆盖无纺布、科学用水、补施肥料、防治病虫草害等,培育机插壮秧。

2. 机插大田管理

        水稻机插秧具有省工、省种、省时、节本、高产、高效的优势,中、小苗盘秧机插,其特点是扩大行距、缩小株距、浅插。栽插基本苗可根据品种特性调节,满足不同品种、不同地块对栽插基本苗的要求。水稻机插秧重点把好适期栽插、大田整地、水浆管理、肥料运筹、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六项田间管理技术。

5 优质水稻缓控一次施肥技术

        探索实施优质水稻缓控一次施肥技术,其育秧工作基本一致,采用新型农机、专用肥料、配套农艺于一体的技术集成,特别是在鲜食毛豆-水稻轮作中,能够很好的利用毛豆与水稻的营养平衡,提早水稻生育期5-8天,是鲜食大豆-水稻轮作模式施肥技术的重大革新。通过在水稻机械插秧时同步将颗粒状肥料定位、定量、均匀地施于秧苗侧3.0-5.0cm,施肥深度4.0-5.0cm,使肥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能够延长肥效,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应用这种根区施肥技术能够实现机插秧与施肥一体化,做到精准施肥,减少养分的固定和流失,较习惯施肥省肥20%-30%,从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2007-2018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主办: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苏ICP备19001615号-1